亞洲賽事 就到此告一個段落 各車隊 在前進歐洲之前
都有默默作了一些調整... 以下 就跟各位介紹 目前幾個車隊已調整的套件
Renault
1.Sidepod: 他改變了 側邊導流版的形狀和設計 對外開了更多洞 應該可以增加冷卻
新的套件提供熱空氣 快速散去的管道
缺點: 讓後面的套件暴露在散發的熱空氣中, 因此,在巴林大賽後,Renault也加上鈦版,避免後面的配件被燒壞
(今年初Launch的R29)
2. Rear Diffuser:
他在上海大戰 嘗試了新的後擴散器,
原來的擴散器(Rear Diffuser)
3. Alonso 新前翼
有沒有發現多了一個角?
上面的是Alonso在上海站使用的前翼
下面是Nelson Piquet前兩站使用的前翼
目前團隊正在 製造第二個 要給Nelson Piquet用
Force India:
1. Rear Diffuser: 改成雙擴散器,希望可以挺進前十名.
(原來的設計)
Floor(底板)
Brawn Mercedes:
排氣孔: Brawn在澳洲大賽後,偷偷針對排氣孔作了調整
原本是左邊 後來調整右邊
根據規定,在Bodywork都設計好後,可在車身兩側個留一個空隙給排氣孔.
但Brawn又很巧妙把原本突出的排氣孔 設計成右邊的樣子
這樣配合空氣套件的設計,有沒有違反規定? 究竟Exhaustion算不算一個空力套件呢?
目前還沒有人提出質疑,但 以後呢?
McLaren Mercedes:
前翼:(Front Wing)
McLaren為了要爭取名次,已經傾全隊之力在研發
正如下圖所示,他增加了一個Deck(如箭頭所指之處)
這是其中一個小調整,但會不會有其他的調整了....一定會的阿..何必懷疑,歐洲要來了
Red Bull
煞車導熱管: 紅牛本來的導熱管,已經從2008年開始用到現在..
這當然表示,原先的設計很好用
但過去的設計,是從風洞測試的材料直接沿用過來,現在已經有所不同了
好啦.材料是一樣的,但是形狀不同,他更貼近煞車了 但方向一樣朝下 順應空氣流動
Toyota:
從下圖可看到, Toyota增加了一個小導流版
這個設計目的應該是要 減少前方空氣 對後輪的影響
不過有趣的是,根據FIA規定 應該不能增加過多的空力套件,但規矩是FIA定的 很有彈性阿...
各位有想要補充的 請不要客氣
主要資料來源: f1 technical